塵世清心
人生之無常,不是三言兩語可解。
我們是凡人,是庸人,難免許多庸人自擾;常為一些瑣事傷神,為一些蠅頭小利喋喋不休。
得失計較得滴水不漏,到頭來,仔細一想,還不是過眼云煙?
常常陷于某種迷惑,某種困頓,某種理還亂的情感紛擾,活得極其辛苦又極不明朗。
靈魂需要平靜,需要釋然,只有安靜的靈魂才能感受生命之于人生的意義。
但我們常常浮躁,因為我們是俗人,是入世之人;入世不能出世的人,才會有諸多煩惱,所謂拿得起放不下,所謂無從拿捏,皆因紅塵之心。
凡事想得開,想得通,并不容易;容易的是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想,與腦殘無異。
想得開,想得通,需要大智慧,需要大勇氣,需要一個“空”的境界。
于是有了佛。
佛法無邊,法非法力,法是豁達、通達,揭曉凡塵俗物表象抵達事物本質(zhì)的修行。
修行從紅塵開始,始于紅塵,終于紅塵,因此看破紅塵。
賈寶玉游走于紅粉香脂,最終遁入空門,佛說是緣,實際上是人性中的一種必然。
佛傾于善,人之初,性本善;只因為后天俗惡的張揚,凡塵的積淀,彌蓋不顯而已。
佛曰慧根,是指參悟的能力,所以有了禪,有了靜,有了空、有了許多智慧的思辯。
在神與妖共存的世界,佛傾向于神,降妖除魔,也只是為人間多添一些平安。
燒香拜佛,是俗世里的那些信女善男,燒的是延續(xù),拜的是虔誠。
在俗事里煩了累了,找一個另外的希望,另外的寄托,與佛其實無關(guān)。
聽弘一大師的音樂,縱然不懂樂律,內(nèi)心也很暢然;即使《夢》,也不覺虛幻;即使《悲秋》,也沒有悲意;即使《落花》,也無傷感。
一切是參悟后的透明,看山還是山的智慧,行云流水般的自然。
最后皈依的,是大自然,如同陶淵明,“誤入凡塵十三年”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了。
上一篇: 門外說茶論道
下一篇: 如果一個男人真的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