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會計網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試論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的若干變化

2005-07-14 14:11 來源:頗穎

  我國的會計理論研究,目前正處于一個歷史的轉折時期。這不僅是因為不斷深入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向會計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正在向國際會計慣例和準則接軌。在這種新舊模式和運行機制轉變的過程中,必然會引發(fā)出許多以往會計研究不曾涉及的新問題,將給會計理論研究帶來許多新變化。本文試圖就當前我國會計理論的研究背景、研究起點、研究方法、研究內容等方面發(fā)生的變化作些探討。

  一、研究背景的轉變

  從歷史上看,會計理論是為了配合會計實務的需要而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但會計實務必須與不斷變革的經濟制度和經濟關系以及不斷變革的會計目的相適應。因此,研究會計理論必須將其與當時的歷史背景聯(lián)系起來,與當時的經濟制度和經濟關系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發(fā)揮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我國過去長期實行高度集中統(tǒng)一的計劃經濟體制,生產力水平低下,商品經濟不發(fā)達,“兩權”不分立,是這一時期經濟環(huán)境的主要特征。企業(yè)缺乏必要的經營自主權,它的任務就是完成國家下達的計劃,因此,反映國家計劃的執(zhí)行情況就成為會計的目標。這樣,會計目標僅局限于為計劃、統(tǒng)計、財政部門或上級主管部門提供數(shù)據(jù)資料。這種單純地核算型會計模式使人們不重視會計理論研究,也忽視了與會計具體實踐有關的應用和操作理論的研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要求賦予企業(yè)完全的經營自主權。由此而引發(fā)的籌資渠道多樣化和投資主體多元,要求會計一方面要提供能滿足投資者和債權人需要的信息,另一方面還要利用信息為實現(xiàn)企業(yè)的經營目的服務。這樣,就促使人們從對會計概念、定義的解釋中走出來,轉向對編制會計報表所依據(jù)的會計制度及其基礎觀念的研究,更多地關注如何構建一套完整地、能充分解釋和說明市場經濟下會計實務運行機制的理論體系。

  二、研究起點的轉變

  長期以來,我國會計界關于會計理論的研究是以會計本質為起點,逐一闡述會計對象、會計職能、會計作用、會計任務和會計方法等理論問題,成為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的獨特方式。這與當時特定的經濟環(huán)境有關。改革初期,會計實踐開拓了許多新領域,出現(xiàn)了不少新情況和新問題,傳統(tǒng)的會計觀無法反映已經發(fā)生重大變化的會計實踐。所以,客觀上要求人們首先對會計是什么,即會計的本質作出重新認識,于是會計本質便成了會計理論研究的起點。在這種研究起點的引導下,派別之間的爭論,學術界的活躍,均源于對會計本質的不同表述,形成了偏頗的學術繁榮。

  筆者認為,會計研究的起點應直接反映社會經濟環(huán)境的變化,反映會計領域中必然的內在聯(lián)系,并成為會計理論結構中的最高層次和會計系統(tǒng)的導向。也就是說,會計研究起點除與外部環(huán)境保持直接聯(lián)系外,在會計理論和實踐上應具有同一性,從而成為溝通會計理論與會計實踐的橋梁。顯然,會計本質作為一個純粹理論性的范疇不具有這一特性,在會計領域中,唯一具有這一特性的是會計目標。因為:首先,外部環(huán)境通過會計目標作用于會計系統(tǒng),會計系統(tǒng)通過會計目標去適應外部環(huán)境,這就使得會計目標具有連接外部環(huán)境和會計系統(tǒng)的特性,以此為起點能將外部環(huán)境與會計系統(tǒng)有機地協(xié)調起來。其次,會計目標不僅是會計理論結構的最高層次,是決定會計假設、會計準則、會計要素、會計技術等會計理論要素的基礎,也是會計實踐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因而會計目標具有連接會計理論和會計實踐的特性,以此為起點能使會計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

  當今我國的會計正在進行一次重大變革,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結構體系是這次變革的目標之一。為達此目的,重新選擇研究起點已成為必要。人們在已認識到“本質起點論”不足的同時,紛紛把眼光投向會計理論結構的最高層次——會計目標,“目標起點論”已經取得越來越多人的共識,F(xiàn)實條件下,會計理論研究的起點正由會計本質向會計目標轉變。

  三、研究方法的轉變

  建國以來,我國會計研究者比較偏重于會計學基礎概念的研究。會計界最為關注的是社會主義會計的含義、對象、性質、職能和方法等方面的問題。研究者對這些問題的探討一般都是依據(jù)社會主義基本經濟理論(如國家所有制理論、社會主義再生產理論、產品經濟理論、計劃經濟理論等)為前提和出發(fā)點進行演繹而得出理性認識和判斷的。因此,傳統(tǒng)理論研究一直采用的是演繹法。這種方法曾在相當長時期適應了國民經濟按計劃發(fā)展的需要,在解釋國家有關會計政策和制度上,在規(guī)范會計實務上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然而,這種純粹的演繹法在理論研究中也存在著較大的局限性,突出表現(xiàn)在:(1)以規(guī)范性的演繹法排斥實證性的歸納法,使會計理論從理論走向理論;(2)以哲學思辯取代科學分析,使會計理論缺乏科學理論應該具備的可驗證性特征;(3)以理論推導代替對經驗事實的觀察、積累和分析,特別是對會計發(fā)展方向的把握,使會計理論失去了解釋效力和預測功能;(4)堅持理論模型的一元化,不了解理論模型多元化的合理性及其意義,使會計理論缺乏活力。

  因此,在會計變革的浪潮中,繼續(xù)沿用傳統(tǒng)的研究方法,不僅不能適應會計理論發(fā)展的需要,而且還會導致會計理論與實務的嚴重脫節(jié);诖,筆者認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體系,需要對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研究方法進行突破,不能拘泥于單一的演繹法,而應是一個由演繹法、歸納法、社會學法、經濟學法、實證法等多種方法組成的集合體。應用演繹法從有關財務報告目標、假設或其他概念為前提,推導出能指導會計實務的原則、準則及相應的會計方法程序;應用歸納法從大量會計實務的觀察、計量、分類中概括出一般性關系或結論,將其加以驗證,從而推導出對實務具有指導意義的一般概念或原則;應用社會學法把“公正性”概念擴展到社會方面,研究會計技術和方法的社會效應,研究會計信息如何反映企業(yè)經營活動對社會的影響,或企業(yè)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應用經濟學法研究會計政策和會計程序如何反映經濟現(xiàn)實;應用實證法去解釋會計實務對人們和社會資源的應用產生的影響。在這些方法的共同作用下,才能使會計理論研究建立在科學性、規(guī)范性和有效性的基礎上。

  四、研究內容的轉變

  傳統(tǒng)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yè)成為國家行政部門的“附屬物”,它的一切活動都是在國家的直接控制下進行的。因而傳統(tǒng)會計理論研究的主要內容是與當時的政策和制度連在一起的,是對制度的解釋、說明。由于缺少對會計工作深層結構和內在規(guī)律的探索,使得會計理論研究內容單調,范圍狹窄,過多地集中于對定義和概念等純理論的研討,未能觸及會計理論結構體系深層次的本質和規(guī)律。這是造成我國會計理論結構體系遲遲未能完善的原因之一。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多種所有制形式的并存和互相結合,會計信息已由為宏觀管理服務的單一目標,轉向宏觀和微觀目標同時并重。會計實務對象和實務環(huán)境有了新的內容,人們已不再滿足于傳統(tǒng)會計理論的研究內容,而希望會計研究者能提供可以對現(xiàn)行會計實務行為,企業(yè)內部管理決策行為,以及企業(yè)外部市場行為作出解釋和預測的理論。研究者正通過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經驗、新特征的把握中去概括對會計的新認識,從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和方法體系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模式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上將會計理論體系的構成具體化。從而,對資產的計價理論、價格變化影響及其計量和反映的理論、會計報表的信息容量和內容及其傳遞理論進行拓展和革新?梢姡瑫嬂碚撗芯績热菀褟募兝碚摳拍畹难芯哭D向對理論體系的總體框架和模式上進行系統(tǒng)的深層次的探索,以構建一套中國式的會計理論結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