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會計師公會(HKSA)于1999年4月頒布了《證券投資會計準則》(SSAP24),它對證券投資的確認、分類、計價及持有損益的會計處理和披露均進行了規(guī)范。本文就該準則對證券投資的分類及相應會計處理作以下介紹。
一、證券投資的分類
SSAP24按管理當局持有意圖將“持有到期證券”作為一項單獨的分類。對不是持有至到期日的證券投資即“非持有到期證券”,則根據企業(yè)對投資會計處理方法的選擇進行分類:如果企業(yè)選擇基準處理法,則應將其分類為投資證券和其他投資。如果企業(yè)采用可選性處理法,則應將其分類為交易目的證券或非交易目的證券。
1、持有到期證券。SSAP24規(guī)定,當企業(yè)有明顯的意愿和能力持有某證券至到期日時,則應將該證券分類為持有到期證券。只有債權性證券可以分類為持有到期證券,如政府債券、公司債券等等。如果企業(yè)在購入時只打算持有一段不確定的時期或準備在市場利率、匯率、資金狀況等發(fā)生變化時賣出該債券,則該債券不應歸類于持有到期證券。
在任何特定的情況下,在“持有到期證券”到期之前,如果企業(yè)出售了一特定比例的該類證券(如持有量的10%),通常認為整個持有到期證券都需要重新分類。但準則也說明在兩種情況下例外:①售出行為非常接近到期日(如3個月內),以至于影響價格因素的利率風險已實質上被排除,市場利率波動將不會對證券的公允價值產生重大的影響;②售出行為發(fā)生在企業(yè)已收集了該證券未兌付本金的較大部分(至少85%)之后。在以上任一情況下,該證券可以分類為“持有到期證券”。
2、非持有到期證券。對非持有到期證券投資的分類,隨企業(yè)采用基準處理法或可選性處理法而不同,并且SSAP24規(guī)定,企業(yè)應將其視為一項會計政策的選用。一旦確定了,應持續(xù)一貫地應用。
在基準處理法下,非持有到期證券分為投資證券和其他投資。投資證券是指管理當局在一段確定的較長期間內或基于戰(zhàn)略上的考慮而持有該證券,是以確定的成文方式準備長期持有的債權或權益性證券。如果管理當局持有某證券的意圖是獲得資本收入,隨市場價格的變化而可能售出,即使為獲得該收入可能需要幾年的時間,該證券仍不應歸類于“投資證券”。沒有歸入投資證券的非持有到期證券則作為“其他投資”。有關其他投資的決策通常是基于市場公允價值來判斷作出的。
在可選性處理法下,非持有到期證券分為交易目的證券和非交易目的證券。如果取得證券主要是為了從價格的短期變動中獲得利益,則該證券作為交易目的證券,否則是非交易目的證券。
二、證券投資的會計處理
HKSA將證券投資按其不同的持有目的進行分類,是為了便于采取適宜的會計處理。其方法是:
1、持有到期證券。應以攤余價值減去任何必需的減值準備反映。攤余價值是指買價加上折價(或買價減去溢價)的累計攤銷額。企業(yè)應于每個財務報告日對持有到期證券的價值進行核查,以評估其可能的損失風險。當某證券賬面凈值低于公允價值,且管理當局預期該證券價值不會回升時,應提取相應的減值準備。提取的準備應確認為當期費用。如果出現(xiàn)新的情況,使得該證券價值回升,并有足夠證據證明該情況在可預見的將來將持續(xù)存在,已計提準備則應在計提的范圍內沖回作收入。
2、投資證券和其他投資。對投資證券,同持有到期證券一樣,其在財務報表上也是以成本反映。在財務報告日,企業(yè)應對其公允價值進行評估,如果賬面凈值低于公允價值,且該貶值是永久性貶值,則應計提價值減值準備,調整為公允價值,減值部分立即確認為費用,計入損益。同樣,如有足夠的證據證明證券價值要回升,且這種情況在可預見的將來會持續(xù)存在,已計提的準備則應沖回作收入,沖回的金額不應超過所計提的金額。處置投資證券當期應將售價與賬面凈值的差額確認為損益。
對其他投資,則應按公允價值計價于資產負債表上,并反映其公允價值的變動。未實現(xiàn)持有利得或損失均應計入當期損益。處置時售價與賬面凈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
3、交易和非交易目的證券。對交易目的證券,應采用公允價值計價,公允價值的變動應在發(fā)生的當期確認為損益。
對非交易目的證券,也應以公允價值計價,持有期間公允價值的變動應確認為權益,直到該證券售出、處置或確已貶值,其累積的損益才確認于當期損益表中。如有客觀證據表明該非交易目的證券確已貶值,則應將已確認計入權益的損益從中轉出,確認為當期損益。轉出的金額=原始取得成本-當期公允價值-已在前期確認為貶值損失的部分。
基于具體實務中可操作性的考慮,準則也規(guī)定了證券在不同投資類別中的轉換應按公允價值計價。并且,對轉換為其他投資類別的證券,其未實現(xiàn)持有利得應在轉換日當即確認為當期損益。
三、評述
SSAP24對證券投資的分類及不同類別下的會計處理規(guī)定,體現(xiàn)了其自身的特色和優(yōu)點,即更能真實客觀地反映企業(yè)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及更有效地評價管理當局的經營業(yè)績。每一特定企業(yè)財務報告所反映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均是其管理當局實施經營決策產生的,因而SSAP24按買入時管理當局的意圖來相應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是適宜的、客觀的。此外,SSAP24更傾向于根據證券本身的屬性來進行分類和處理,因而,同一類證券盡管由于不同目的而被持有,在同一時期對不同管理當局體現(xiàn)著不同的價值,然而所采取的處理方法卻是一致和可比的。
當然,SSAP24的規(guī)定也有其不利之處,即對投資按買入時管理當局的意圖來相應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這可能會成為企業(yè)調節(jié)報表數(shù)據的一種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