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下載APP
及時接收最新考試資訊及
備考信息
無形資產評估原理,主要從無形資產本質、評估目的、對象、假設、原則上進行闡述?,F(xiàn)行的無形資產評估原理基本上套用資產評估的理論,因而抹殺了無形資產的本質特性。尤其在對無形資產理論認識上的差異,使無形資產評估無所事從,因此,有必要對無形資產原理中的項目進行界定,以起到無形資產評估的指導作用。
一、無形資產本質屬性的界定
對無形資產本質屬性的界定實質上是對無形資產概念的界定。無形資產準則規(guī)定,無形資產是指企業(yè)為生產商品、提供勞務、出租給他人,或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沒有實物形態(tài)的非貨幣長期資產。無形資產分為辨認無形資產,包括專利權、非專利技術、商標權、著作權、土地使用權、特許權等;不可辨認無形資產是指商譽。從這個概念中可以看出,無形資產的本質屬性界定為非貨幣性長期資產。只要具有無實體性、長期性、非貨幣性等特征,都可以認定為無形資產。有人依據(jù)這一特征認為無形資產本質屬性是無形的固定資產,是有形資產的對稱。因為它與有形資產具有共同的特性。主要表現(xiàn)在,兩者都在有效的經濟壽命期間由企業(yè)所控制和使用,為企業(yè)的生產經營服務;兩者都能為其持有人帶來預期的經濟利益,受益的多少與其維護和利用的程度有密切的關系;兩者都具有長于一年的預期使用壽命和較高的單位價值,與流動資產形成鮮明的對照,兩者的價值轉移都是非一次性的,即在其受益期間內逐漸損耗,一部分一部分地加入成本,然后通過產品成本價值的補償,將其逐步收回。但需要注意,無形資產價值雖然也采用逐步轉移的方式攤銷,但絕不存在類似固定資產本身的“實物”補償問題。如專利權的價值攤銷所積累的資金,不一定也不可能用來更新同樣的專利。顯然在具體事物的理解上難以把握,缺乏理論的嚴密性和解釋權威,在無形資產資源的構成要素,即人力資源、知識產權資源、管理模式資源和市場資源上分辨不清。筆者認為,在傳統(tǒng)的工業(yè)經濟時代,有形資產的投入起決定性作用,而在知識經濟時代,無形資產是企業(yè)的重要綜合資源。無形資產除具備無實體性特點之外,還仍具有產權的獨占性及可轉讓性,收益的不確定性,使用價值的長期性等特性。因此,將無形資產定義為“無形資產是指企業(yè)擁有或控制的不具有實物形態(tài),在長于一年的未來期間,為企業(yè)帶來不確定經濟利益的,可以自由轉讓的各項經濟權力”。這樣既克服了“無形固定資產”論的矛盾性,又解決了理解上過寬或過窄的問題。
在界定經濟權利本質屬性時,應以企業(yè)是否對無形資產資源擁有法定所有權或通過合約方式擁有的控制權為確認條件。無形資產中的“經濟權利”,在專利權、著作權、專有技術、商標權、土地使用權、特許權等方面都體現(xiàn)得十分明顯。但對于商譽應具體分析確認。商譽是指企業(yè)由于產品質量、生產技術水平、經營管理水平、職工素質、企業(yè)地理位置以及公共關系等方面的優(yōu)越性,具有高于一般盈利水平的能力。其特點是不能脫離企業(yè)整體而單獨存在,不能單獨辨認,只有在企業(yè)合并或產權轉讓時才予以確認、計價和入帳??梢姡毁彶⒎诫m然在被購并前有權利用其商譽并從中獲益,但并未將其列入無形資產,只有企業(yè)合并方或企業(yè)整體產權受讓方才有權確認和計量商譽。因此,商譽的確立入帳并作為無形資產組成部分,進而從中獲取經濟利益,才構成購并方的“經濟權利”。
對于人力資源是否并入無形資產的范圍內呢?按照經濟權力的本質屬性衡量認為;人力資源雖已具備使用效能的長期性,未來收益的不確定性與不可控制性、不可觸摸等無形資產的特性,但人力資源的所有權與使用權相分離,所有權歸勞動者,使用權歸企業(yè)的特點是無形資產所不具備的。況且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企業(yè)人力資源的數(shù)量、質量、結構越來越關系到企業(yè)的發(fā)展,這已被無數(shù)成功發(fā)展的高新技術企業(yè)所證實。人力資源雖能構成無形資產要素,但其只是潛在的勞動,而不是轉化過來的現(xiàn)實勞動,故不能列入無形資產范圍。
二、無形資產評估目的的界定
無形資產的價值評估,是指按照一定的估價標準,采用適當?shù)脑u估方法,通過分析各種相關因素的影響,計算確定無形資產在某一評估基準日現(xiàn)時價值的工作。
資產評估的產生在于資產交易的需要,當資產的權屬發(fā)生了變化,出現(xiàn)了對交換價值的意見不一致,就需要一個尺度來確定所轉讓物的公允價值,以平衡各方利益。資產評估的情形主要有資產權屬發(fā)生和沒有發(fā)生轉變兩大類。資產權屬發(fā)生轉變,評估是為了確定恰當?shù)馁Y產價值,以促成交易;資產權屬沒有發(fā)生轉移或確定資產的現(xiàn)實價值時,評估也是服務于交易的。
根據(jù)我國《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辦法》的規(guī)定,資產評估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幾種:資產拍賣、轉讓;企業(yè)兼并、出售、聯(lián)營、股份經營;與外國公司、企業(yè)和其他經濟組織或者個人開辦中外合資經營企業(yè)或中外合作經營企業(yè);企業(yè)清算;資產抵押及其他擔保;企業(yè)租賃;需要進行資產評估的其他情形。無形資產由于自身的特點,一般不用于清償或抵押,而是服務于企業(yè)內部經營和對外投資、轉讓,但土地使用權、專利權、采礦權等專有權力例外。因此,無形資產評估的目的主要有兩類:一是按照國家稅法和會計準則的有關規(guī)定,以無形資產成本攤銷為目的的資產評估,其評估目的是為了保全資本,實現(xiàn)生產要素的價值補償,防止國有資產的流失;二是以無形資產投資、轉讓為目的的資產評估,以便為其價格的確定提供可靠依據(jù)。無形資產評估除此之外,也為企業(yè)產權變動和各種專有技術、技術貿易和各項經濟權力等活動提供中介服務,報告對供需雙方特定的公允價值,促進企業(yè)資產經營活動目的的實現(xiàn)。總之,隨著交易的復雜化,評估的具體情形也必將多樣化,而不會僅僅局限于資產轉讓評估、產權轉讓評估等,但都不會脫離服務于交易這一根本目的。
三、無形資產評估假設的界定
無形資產評估的對象是無形資產,從動態(tài)的角度上看,無形資產的價值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之中,如果不做一些基本假設,則根本無法對其價值進行評估和確認。從無形資產評估的目的可知,無形資產要服務于交易,而評估的價值是要通過市場上買賣雙方作為交易依據(jù)而完成的。因此,無形資產評估不能脫離市場,并且被評估的無形資產不是一次消耗掉,而應有連續(xù)使用和創(chuàng)造收益的功能,目前較為認同的無形資產評估假設,主要有公開市場假設和繼續(xù)使用假設。公開市場假設是指被評估資產可以在市場上自由買賣。按照這一假設推斷凡是對于出讓和受讓方雙方都有利的交易資產都可以評估。但無形資產獨占性(壟斷性)的特性,又為公開市場假設制造了一些麻煩。具有壟斷性的無形資產是否需要評估,本文認為,只要不是以盈利為目的轉讓,壟斷性資產不必進行評估;對于被迫的資產轉讓,公開市場假設也不再適用。其理由一是壟斷資產的轉讓違背了市場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其價值不具有可比性,評估價值也失去了可依據(jù)的作用。二是被迫轉讓的資產違反了市場自由買賣的規(guī)則,所評估的價值不可能對于買賣雙方都有利的。繼續(xù)使用假設是指被評估的資產具有使用價值,并且按其使用用途繼續(xù)使用,不得間斷。依據(jù)這一假設可以推斷,無論是何種資產,只要有合作價值就可以進行評估。
四、無形資產評估原則的界定
無形資產的特性決定了無形資產評估不但要遵循資產評估共同的原則,即遵循公平性、客觀性、合理性、獨立性、系統(tǒng)性和替代性原則,而且還要遵循自身的獨特原則。一是適用性原則,是指一項無形資產要發(fā)揮出功能所要求的具體條件。評估人員要憑借當時、當?shù)氐木唧w環(huán)境,包括自然條件、技術條件、社會條件和經濟條件等評估無形資產,要結合這些環(huán)境因素考察它的適用性。否則,即使是最先進的無形資產,也不一定帶來很好的經濟效益。二是先進性,是指無形資產在技術工藝等方面具有領先的水平。在對技術型無形資產評估時,應該通過相關技術經濟指標進行考察,來反映評估對象能夠對勞動生產率提高的貢獻程度。反映無形資產利用效果指標,主要通過無形資產利潤率、超額利潤率、無形資產投資回收期和投資報酬率四個指標來反映。三是可靠性,是指所評估的無形資產技術成熟,在應用中能夠發(fā)揮出預期的效益。無形資產不可靠,將會給使用者帶來重大浪費和損失。因此,在對某些無形資產評估時,應看該項無形資產是否經過運用,其運用的效果如何,以便增強評估的準確性。四是安全性,指無形資產的使用應該安全、穩(wěn)定、保密。
Copyright © 2000 - m.odtgfuq.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會計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備20012371號-7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4445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