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下載APP
及時接收最新考試資訊及
備考信息
所謂邏輯起點,是指展開某種邏輯體系的渠道和門徑,是構成一門學科理論體系的出發(fā)點,是該學科理論體系賴以推理論證的最本源的抽象范疇。對審計理論結構中常見的審計本質起點論、審計假設起點論和審計目標起點論進行評價,會發(fā)現(xiàn),審計本質和審計假設都不適宜于作為審計理論結構的起點,以審計目標作為審計理論結構的起點,是現(xiàn)實的最佳選擇。
一、審計本質起點論評價
筆者認為,審計本質不是審計理論結構研究的起點,恰恰相反,它是審計理論研究的終點。
審計本質是對審計事物內在規(guī)定性的揭示和反映,把握了審計的本質,也就把握了審計的內在規(guī)定性,審計理論結構的正確構筑也就水到渠成。但是,上述論斷都是在掌握了審計本質的前提下進行的。那么,如果無法洞悉審計的本質,審計理論就不研究、不發(fā)展了嗎?事實上,當今的科學領域中,不用說社會科學,就是自然科學也存在諸多問題本質不清的事實,但本質不清,卻未能影響學科的正常發(fā)展。因為對事物本質的認識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只有對該事物的各個方面,包括為什么、做什么、如何做、誰來做等有了清晰的認識,才能正確回答它“是什么”,而此時,有關該事物的理論體系已基本搭成。也就是說,在審計理論研究中,有著比審計本質更基礎的東西在引導著審計實踐和思維,已有的理論認識加上據(jù)之概括形成的審計本質,審計理論結構才更加完善。以一種尚未認清的理論要素去推衍另一種或另幾種理論要素,只能陷入渾濁的泥潭。審計本質在審計理論結構中的核心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這并非它就是審計理論結構邏輯起點的必然理由。人們從事研究的興趣往往是從可觀的結果開始的。
二、審計假設起點論評價
作為審計理論結構的起點,審計假設無法解釋審計中的許多現(xiàn)象,也為歷史證明不是合適的選擇。
1、審計假設具有虛擬性,不能直接解釋審計理論。審計假設確定的必要性源于審計環(huán)境的不確定性。審計假設一旦確定,就具有了相對的穩(wěn)定性,而審計環(huán)境是處于變化之中的,審計假設無造反映變化著的審計環(huán)境。從莫茨、夏羅夫60年代開始審計假設研究以來,后人僅僅是在其奠定的基礎上進行修修補補的改造,現(xiàn)有的審計假設無法直接解釋審計中存在的許多現(xiàn)象。如審計人員獨立性假設和財務報表可驗證性假設,就無法解釋目前如日中天的管理咨詢業(yè)務中審計人員的身份和審查范圍問題。
2、審計假設的作用被夸大。假設對社會科學的基礎作用值得懷疑。但假設在自然科學研究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正如亞里土多德所言:“每一可論證的科學多半是從未經論證的公理開始的?!钡苏摂嘀械摹翱烧撟C科學”是否涵蓋所有的科學?“多半”能否絕對化為“都”?屬于社會科學范疇的審計能否列為可論證科學?回答是否定的。至少在目前已有的技術手段下,審計的“可論證性”是不強的。此時,將審計假設作為審計理論結構的起點,有夸大審計假設作用之嫌。
5、歷史上失敗的教訓。美國財務會計理論的研究水平當今執(zhí)世界之牛耳,但它也走過一段曲折的歷程。在70年代以前,會計理論的研究以會計假設為重點,以此為起點構建財務會計理論,但最終以失敗而告終,會計理論研究的權威代表——會計程序委員會和會計原則委員會備受批評和責難而被相繼取代。70年代以后,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吸取教訓,轉而以會計目標為起點進行會計理論研究,最終大獲成功。審計盡管不是會計,但兩者之間具有的密切聯(lián)系,足可使審計引以為戒。
三、審計目標起點論評價
審計理論結構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它需要有一個邏輯起點。既然審計本質和審計假設不適合作為邏輯起點,必然要進行其它選擇。隨著人們對審計認識的更加深刻,審計理論結構起點會有所變化,但目前的現(xiàn)實選擇應是審計目標。
1、審計目標是審計理論結構中內外交流的最好的連接點。首先,審計目標對外部環(huán)境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審計環(huán)境的變化對審計的影響,首先表現(xiàn)在對審計目標的追求和實現(xiàn)審計目標的手段和技術上。如審計目標由查錯防弊到財務報表的公允性和雙重目標并重,直至趨向于降低財務信息風險的演變歷史,無不體現(xiàn)著審計環(huán)境需求改變的影響。其次,審計目標既體現(xiàn)著外部的需求,同時又受到內部本身技能的制約,無限的需求與有限的技能之間反復博弈均衡的結果,就是確定的審計目標,正如病菌的侵入力(外部環(huán)境)和免疫系統(tǒng)的提防力(內部技能)的抗衡決定了人體的健康狀況(目標)。在傳輸外部信息、調整內部機能方面,沒有哪一個審計理論要素比審計目標的功能更大。
2、審計目標是審計實踐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結點。任何實踐活動過程都離不開目標:開始時設定目標,運行中保證不偏離目標,結束時檢驗目標執(zhí)行狀況,以便于反饋信息,更好地制定新的目標,依次循環(huán)不止,周而復始。審計作為人類社會實踐活動之一,遵循著同樣的規(guī)律:審計實踐必須從審計目標出發(fā),按照審計目標進行調整和校正,對審計目標的實現(xiàn)情況進行檢驗。以審計目標作為出發(fā)點構建審計理論結構,能使審計理論具有更強的實踐性,防止就理論而論理論的虛無主義。
3、審計目標決定著其它審計理論要素。根據(jù)系統(tǒng)論的原理,任何系統(tǒng),特別是人造系統(tǒng)及其構成要素都是圍繞著自己的目標進行的。審計理論結構是一個人造系統(tǒng),目標的導向作用更加重要。在該系統(tǒng)中,從靜態(tài)上看,審計目標指導著審計準則和其它規(guī)范的制定,決定著應采用的審計方法和程序,評價著審計工作的質量;從動態(tài)上看,審計目標的變化必然要求審計準則進行相應的修改,也必然引起審計方法和程序的變化。按照審計準則要求,采用一定的審計方法和程序,執(zhí)行審計結果(即提交的審計報告和提供的其它審計服務)的質量,是對審計目標實現(xiàn)情況的最好檢驗。以審計目標為中心設計審計理論結構,既能有機地串聯(lián)理論要素,又能保證系統(tǒng)的開放性。審計目標設定了審計“應當干什么”,審計程序和方法解決“應當怎么干”,而審計準則和其它規(guī)范則是衡量“干得怎么樣”的尺度。
4、會計目標研究成功的先例。從歷史上看,審計理論研究總是落后于會計理論研究。以會計目標作為財務會計理論框架起點的研究已基本取得了共識。審計理論研究借鑒成功的先例,以審計目標作為理論結構研究起點,既能少走彎路,加快審計理論研究步伐,又能促進學科之間的交融,為尋求經濟現(xiàn)象背后的統(tǒng)一規(guī)律打下基礎。另外,國際審計準則委員會在1986年構建的審計理論結構中,也是以審計目標作為起點,將其它審計要素串聯(lián)起來,建立了一個完整、統(tǒng)一的審計理論結構。
上一篇:合同審計的重點及方法
Copyright © 2000 - m.odtgfuq.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會計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備20012371號-7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4445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