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會計網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中美利率結構的比較分析

2006-07-10 14:12 來源:

  摘要:從中美利率的風險結構和期限結構的比較可以看出,美國的利率結構相對于其金融制度來說是完善的,中國的利率結構在風險結構和期限結構上存在諸多問題。

  一、利率結構的內涵及理論模型

  對于一國而言,其利率體系大體都包括再貼現(xiàn)利率(再貸款利率)、銀行同業(yè)拆借利率、存款利率、貸款利率、國債利率、外匯利率、證券市場利率以及其他投資工具利率等等。

  從另一個角度出發(fā),一國利率結構還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中央銀行存貸款利率與銀行(金融機構)同業(yè)借貸利率之間的比例關系;二是銀行對客戶(企業(yè)、個人)的存貸款利率比例;三是銀行存貸款利率和國債、企業(yè)債及其他證券利率的比例關系。這三個層次的關系,可以為我們下面的模型提供一個出發(fā)點。

  我們認為,理論上,從風險結構和期限結構看,理想和科學的利率結構應該基本遵循以下模型序列:

  再貼現(xiàn)利率<國債利率<存款利率<銀行間同業(yè)拆借利率<貸款利率<證券市場利率

  這個序列主要考慮了主體的風險狀況和誠信狀況,還考慮了利率的期限長短。當然,這個序列模型僅僅是理論上的,具體到某個國家,某個歷史時期和具體的經濟金融環(huán)境,可能會有不同的差異。

  但是,就像“帕累托最優(yōu)”永遠不會出現(xiàn)一樣,這個理論模型主要是向我們提供了一個“參照系”,使得我們的金融現(xiàn)實不至于脫軌。只此一點,經濟學家就似乎已經有了生存的價值和勇氣。

  二、中美利率的風險結構比較

  美國的利率結構序列基本上是:再貼現(xiàn)利率<國債利率<存款利率<同業(yè)拆借利率<貸款利率<證券市場利率,充分遵從了利率與風險的匹配原則(見表1)。

  因為再貼現(xiàn)業(yè)務通常由聯(lián)邦國民銀行進行,安全系數(shù)高,貼現(xiàn)及時穩(wěn)定,故而利率很低,這一利率由此成為美國的基準利率之一(另一基準利率為美國的銀行同業(yè)拆借利率)。

  國債是由聯(lián)邦政府或地方政府發(fā)行的。由于政府掌握大量經濟資源和政治資源,有充足的儲備與較高的信譽,所以它的風險在所有的投資中是較小的,低風險便對應低利率。

  相比較之下,因為美國的大部分銀行是純粹市場化的商業(yè)銀行,包括國民銀行、州成員銀行和非成員銀行、儲貸協(xié)會等等,這些金融機構都要同樣面對破產和倒閉,將資金存進這些機構就會有風險,而且這種風險明顯要高于國債,故而其利率也就“自然而然地”高于國庫券。

  至于美國的同業(yè)拆借利率,考慮到其風險性以及銀行的盈利性需要,它應當高于存款利率而低于貸款利率。

  證券市場證券價格瞬息萬變,利率風險最高,所以它的利率也最高,否則投資者就會將資金存人銀行,坐收安全性較好的存款利息,而投資銀行也會謹慎投資,將資金都貸給有保證的實體項目。

  而中國的情況卻與之截然不同,基本上是(并不盡然),存款利率<再貸款利率<國庫券利率<貸款利率<同業(yè)拆借利率<證券市場利率(見表2)。

  按照前面的一般原理,風險與利率成正比,那么我們的結果應該與美國一致才對,但是事與愿違,國庫券利率居然高于存款利率,而再貸款利率高于存款利率直接導致再貸款失靈。同業(yè)拆借利率經常居高不下,導致違規(guī)資金為禍甚劇,銀行不愿冒太大風險,而寧愿進行同業(yè)拆借,這無異于“體內循環(huán)”,對實體經濟的金融推動作用不明顯,這也間接導致了中國的“高新技術經濟”和“風險投資”難以獲得及時有效的資本支持。

  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原因就在于中國的金融資源絕大部分還控制在政府手中,不存在像美國那樣“完全充分”的金融市場。在這樣一個金融控制很嚴格的市場里,金融資源的流動和配置是受到嚴格約束的,金融交易是不充分、不完全的。由于絕大多數(shù)金融資源掌握在工、農、建、中、交等幾個大的國有商業(yè)銀行手里,造成了這幾大國有銀行的寡頭壟斷局面,儲戶基本上不用擔心存款的風險和銀行的信譽。

  5.22C:5.22%的年存款利率是1998年3月25日實行的。

  相反,在經濟日益緊縮的今天,由于有效需求的不足,社會保障體制的“缺位”和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大部分消費者的儲蓄行為是極不富有利率彈性的,他們的儲蓄動機十分強烈。為了能夠保證國民經濟健康發(fā)展,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便“越俎代庖”地提高了國庫券的利率,以吸引投資者購買國債,以國家投資代替?zhèn)人投資,而這種政府投資反過來又產生了“擠出效應”,導致私人投資的繼續(xù)萎縮。

  對于貸款利率,美國的聯(lián)邦儲備委員會只能而且只需控制聯(lián)邦基金利率和再貼現(xiàn)率,以之作為貨幣政策工具,進一步影響貨幣和資本市場利率。所以,美國的不同的商業(yè)銀行對不同貸款人的貸款利率是不同的,只是都要受到貨幣政策工具的傳導作用而已。

  這是健全完善的金融市場的表現(xiàn),它可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利率的調節(jié)資金配置的作用,以市場經濟自己的力量來決定資金的流向。這樣,安全系數(shù)高的公司和項目自然可以得到相對優(yōu)惠的利率,而風險大的公司與項目就會很難得到優(yōu)惠的貸款,他們必須為之付出代價,這就是成本。

  而在中國,由于法定貸款利率是由中央銀行統(tǒng)一制定的,各商業(yè)銀行都要毫無例外地遵守,同樣期限流動資金貸款必須執(zhí)行同樣利率,雖然不同的企業(yè)貸款風險程度不同、效益不同。

  我國現(xiàn)行利率體系的確定,其實暗含著一個必要前提,即:所有企業(yè)(或所有全民企業(yè))均不會破產,風險程度同樣,所有信貸資金運用都會嚴格按照信貸計劃執(zhí)行,按期收回。而實際上的情況當然不是這樣,市場經濟中企業(yè)公司千差萬別,他們的風險狀況和誠信度不可能是完全一樣的。我國銀行存在的大量呆賬壞賬,與利率結構僵化有很大關系。在這里,經濟學上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是一個很好的解釋。

  銀行間拆借利率是發(fā)達貨幣市場上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利率,許多其他利率都要直接或間接地受到銀行間拆借利率變動的影響,甚至其變動的國際影響也很劇烈。銀行間拆借利率通?梢宰鳛橐粐适袌龌潭鹊闹匾獏⒖肌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非常清晰地將美國聯(lián)邦基金利率的變動劃分為兩個階段,即:

  第一階段,1999年2月3日—2000年5月16日,美國經濟走勢強勁。為防止經濟過熱,美聯(lián)儲連續(xù)11次提高利率,給美國經濟降溫。事實證明,連續(xù)提息政策確實立竿見影;第二階段,2001年1月3日— 2001年12月11日;美國經濟開始陷入衰退。為了刺激經濟,美聯(lián)儲連續(xù)11次下調利率,這對刺激經濟復蘇和縮短美國經濟的衰退期起到了重要作用。

  對比中國,我們發(fā)現(xiàn),2001年中國的同業(yè)拆借利率出現(xiàn)了逐月走低的運行態(tài)勢。這說明,中國的銀行拆借利率正在走向成熟,但是仍然不能很有效地成為中央銀行調控宏觀經濟的有力工具,它的作用仍然有待繼續(xù)提高和發(fā)揮。

  和美國相比較之下,中國銀行間拆借利率(CI- BOR)似乎耐人尋味地“過度市場化”了(這也是我們的銀行家和經濟學家們通常引以為榮之所在)。中央銀行缺乏對之的有效控制權,故而銀行間拆借利率對于基準利率的形成和貢獻率明顯不如美國。

  這種“早熟化”的同業(yè)拆借利率使得政府缺乏對市場利率的有效控制權,忽視了政府籌資成本和商業(yè)銀行的成本約束和成本核算,并最終導致中央銀行的利率政策同財政部和商業(yè)銀行的互相協(xié)調機制不通暢,國債發(fā)行成本居高不下。商業(yè)銀行的存貸款利率幾度“倒掛”并形成巨額虧損,恐怕也與此大有關系。

  三、中美利率的期限結構比較

  美國銀行的存款利率差別主要依據(jù)存款額度的大小和所開賬戶的性質,很少根據(jù)存款期限的長短。例如:大額存單的利率高于儲蓄賬戶,儲蓄賬戶的利率又高于結算賬戶,每個賬戶又都設幾個金額大小不同的檔次,對應不同的利率水平。在這里,我們把這種存款利率結構命名為“額度化存款利率”。

  與之相反,中國銀行的存款利率差別主要依據(jù)存款期限的長短,沒有依據(jù)存款額度大小的變化。我們把這種有中國“特色”的存款利率結構稱之為“期限化存款利率”。它是計劃經濟體制下資金短缺的歷史遺留產物,反映出當時國家集中資金和一切金融資源的“政府主導下的財政性金融”現(xiàn)象。

  凱恩斯理論告訴我們,人們對金融資產通常都有一種“流動性偏好”,中國的這種“期限化存款利率”很明顯地刺激了企業(yè)和居民的存款欲望,而且鼓勵了長期固定存款,客觀上稀釋和消弭了居民和企業(yè)的投資和消費動機的增長,對于緩解當前經濟形勢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再來看一下國債。和美國的儲蓄國債比較,中國憑證式國債規(guī)模很大,但期限較短;利率較為固定,一旦利率上升,商業(yè)銀行將會面臨“提前變現(xiàn)”的巨大風險,這樣中央財政也面臨著提前變現(xiàn)的巨大風險。

  美國儲蓄國債的規(guī)模較小,比重不足5%,期限長達30年,利率每半年確定一次,沒有利率風險;按復利計息,回報率較高,投資者一般不愿提前變現(xiàn)。

  根據(jù)利率風險與期限結構理論,國債期限越長,未來的價格波動越不確定,利率風險也就越大,流動性也就越差。因此,在發(fā)達國家的國債期限構成中,中期所占的比重最大,其次是短期國債,長期國債所占的比重最低。

  中國可上市國債基本上全是5年以上長期國債,既沒有中期國債,也沒有短期國債。這種國債期限結構,缺乏中短期國債品種而且期限偏長,極不利于國債市場的發(fā)展和完善。鑒于此,今后中國應適當延長憑證式國債的期限,為縮短可上市國債期限創(chuàng)造條件。

  四、沒有結論的結論

  通過以上對中美利率的風險結構和期限結構的比較與分析,我們可以從這兩個方面看出:美國的利率結構相對于其金融制度來說是比較完善和科學的。

  第一,美國從風險結構上很好地實現(xiàn)了不同種類金融工具利率與風險的匹配,保證了利率是風險敏感的、有效的價格信號,尤其是美國的聯(lián)邦基金利率,很好地起到了貨幣市場基準利率的作用,根據(jù)美國宏觀經濟走勢,著實起到了“逆經濟風向而動”的良好效果。

  第二,美國的利率期限結構也實現(xiàn)了利率與期限的匹配,尤其是美國的國債市場最為典型,政府可以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對政府債券的發(fā)行與回購,影響與形成基準利率,而不需要直接的行政干預。中國的“期限化存款利率”大大有別于美國的“額度化存款利率”,已經與當前的經濟形勢不相適應。

  與美國相比,更重要的是與我們自己的金融制度相比較,中國的利率結構在風險結構和期限結構上都存在諸多問題,而我們的銀行體制、利率體制、匯率體制甚至整個金融體制卻都是“盯住美國”的。要想金融改革和利率市場化平穩(wěn)安全地得以實現(xiàn),我們利率結構上存在的問題必須盡快解決,否則我們的利率市場化必將遭遇結構性的災難,因為在這種“受壓抑而且不完全”的利率結構下,利率不再是一種真實的價格信號,而是被扭曲的、被控制的,利率所具備的調節(jié)資源配置功能也就因此喪失。

  當然中國和美國各自的利率結構各有其形成機制,具體到各自的金融制度安排,便會產生金融制度合理性的爭議。盡管我們認為中國的利率結構與美國相比存在諸多問題,但倘若將其放在宏觀的金融制度乃至經濟制度范疇中進行比較,我們應當對中國的利率結構表示理解和寬宏。因為金融制度本身就是依附于經濟制度的,雖然有其自身的獨立性,但只要這種金融制度或者利率結構有助于市場充分出清(eicar),那么就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這是我們必須注意的,這一認識將有助于防止我們一味地盲目“唯美”,也能有利于真正地對自己有一個清醒和全面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