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會計網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世界銀行推算的中國購買力平價結果及其問題

2011-01-27 09:25 來源:余芳東

  摘要:世界銀行于2007年12月中旬和2008年2月底分別公布的2005年全球ICP項目初步報告和最終。數據顯示,中國購買力平價為1美元等于3.45元人民幣,相當于當年匯率的42%,并據此調整了中國GDP總量和人均GDP。新公布的結果引起了國內外各方面的廣泛關注。本文在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基礎上,對比、分析了中國價格水平、基于PPP的GDP和人均GDP等指標,較深入地剖析了數據質量問題。

  關鍵詞:購買力平價 國內生產總值 價格水平 國際比較

  界銀行2007年1 2月中旬和2008年2月底發(fā)布了2005年全球國際比較項目初步報告和最終報告,重新評估了中國購買力平價(PPP)、GDP總量、人均水平及其在國際上的地位。這是世界銀行根據中國11個城市(即北京、上海、重慶、大連、寧波、廈門、青島、哈爾濱、武漢、廣州、西安)調查資料以及其他相關統(tǒng)計資料推算的。世界銀行公布的中國PPP數據及其國際比較結果,既不同于傳統(tǒng)匯率法測算的結果,也不同于世界銀行以前公布的研究結果,從而引起國內外有關方面的廣泛關注。

  一、中國PPP結果和價格水平

  數據顯示,2005年中國PPP為1美元等于3.45元人民幣,相當于當年匯率8.19的42%。也就是說,中國PPP水平要遠遠低于匯率,國內價格水平要低于國際價格水平。我國價格水平(Price level index,簡稱PLI),亦即PPP與匯率之比,在146個國家和地區(qū)中位居第98位,在世界上屬于中低水平,與秘魯、阿根廷、尼日利亞、哈薩克斯坦相當;在亞太23個國家和地區(qū)中居第9位,屬中等水平,與印尼、菲律賓、泰國價格水平相當。總體上,人民幣實際購買能力要比名義匯率強,國內價格水平相對較低。在GDP三大支出分類項目上,由于國內勞動工資水平較低,政府公共消費支出項目的價格水平較低,購買力較強;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產品和服務項目為主的居民消費支出項目,價格水平相對也較低;而以資本和知識密集型為主的固定資本形成項目的價格水平相對較高,購買力較弱。

  二、中國GDP總量的國際比較

  在GDP國際比較中,通過PPP來剔除各國價格差異因素,通常把基于PPP法測算的GDP和人均GDP稱之為實際GDP和人均實際GDP。而匯率包括各國間價格變化的因素,把基于匯率轉換的GDP和人均GDP稱之為名義GDP和人均名義GDP。按世界銀行新的PPP數據推算,2005年中國實際GDP總量為53,332億美元,居世界第2位,僅次于美國,占世界總量的9.7%。而按匯率法測算,中國GDP總量為22,438億美元,居世界第5位,排在美國、日本、德國和英國之后,占世界總量的5.1%。我國實際GDP總量明顯大于名義總量。在GDP總量居世界前10位的國家中,日本、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國內價格水平較高,實際GDP規(guī)模要比名義規(guī)模低10%~20%,而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國內價格水平相對較低,實際GDP規(guī)模比名義規(guī)模分別高出1.4倍、2.0倍、1.2倍和0.8倍。

  三、中國人均GDP的國際比較

  按PPP法測算,中國人均實際GDP為4,091美元,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在146個國家和地區(qū)中居第85位,比名義水平多2,370美元,與秘魯、埃及、斐濟水平相當。我國人均實際GDP與發(fā)達國家的差距很大,僅相當于美國人均水平的9.8%,日本的13.5%。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等主要發(fā)展中國家人均實際GDP要高于名義水平。日本、德國、英國、法國和意大利人均實際GDP要低于其名義水平。

  四、世界銀行推算的2005年中國PPP結果與以前研究結果的關系分析

  世界銀行《世界發(fā)展指標》每年估算并公布中國的PPP數據。資料顯示,世界銀行按以前的研究結果推算,2005年中國購買力平價約為1美元等于2.08元人民幣,相當于當年匯率的26%。根據世界銀行《用于貧困國際比較的購買力平價:資料來源和方法》介紹,中國PPP數據是在我國學者任若恩、陳凱(1994年)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綜合其他相關研究成果進行適當調整,然后利用中美兩國相對通貨膨脹指數進行外推而取得的。世界銀行新公布的2005年中國PPP推算結果與以前的估算結果有較大的不同,上調了中國PPP值,下調了據此推算的中國實際GDP規(guī)模,修正幅度達40%,中國實際GDP規(guī)模居世界第2位的格局沒有改變。

  世界銀行不同時期推算的中國PPP結果存在差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20世紀80年代末與2005年兩個基準調查期,我國經濟發(fā)展水平、經濟結構和價格決定機制等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前者為基礎推算的PPP結果已經嚴重偏離實際。世界銀行2005年全球ICP結果與以1 993年為基準年推算的2005年比較結果之間也存在較大差異。一些國家實際GDP被調高了,另一些國家則被調低了?傮w上,對發(fā)達國家PPP修正幅度較小,對發(fā)展中國家的修正幅度較大。而且,購買力平價的測算是一個非常綜合且又十分復雜的統(tǒng)計過程,受基礎資料來源、調查范圍、調查點和規(guī)格品樣本、比較對象、匯總方法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不同年份調查的統(tǒng)計測算結果之間有較大的偏差是必然的。

  總的來說,因基礎資料不完整以及外推時間太長等問題,世界銀行以前估算的中國PPP數據已嚴重失真。新公布的PPP數據是在中國首次以部分地區(qū)參加ICP活動基礎上測算的,應該比以前的估算結果更合理些,更能反映現(xiàn)實情況。

  盡管世界銀行推算的2005年中國PPP結果朝著更合理的方向逼近,比以前估算的結果要更符合中國實際情況。但是,受推算方法、基礎數據來源以及ICP項目在實際執(zhí)行過程中長期存在的固有難題等諸多因素限制,數據質量問題仍比較突出。集中表現(xiàn)在居民實際消費(包含政府用于居民醫(yī)療、教育、住房等服務的消費支出)、固定資本形成、政府公共消費三大支出分類項目PPP數據不協(xié)調,數據結構明顯不合理。

  通常以按本幣計算的指標結構為基礎,進行經濟結構分析,以反映本國經濟結構變化和各支出組成部分之間的價格比例關系。按本幣計算,2005年我國居民實際消費支出、政府公共消費支出、固定資本形成總額三者比例是46%、9.6%和44.4%;按分項目港元PPP轉換,三者比例是50.6%、12.9%和36.5%;按分項目美元PPP轉換,三者比例為42.1%、19.8%和38.1%。三組支出結構數據明顯不同。按PPP結果轉換,政府公共消費支出比例偏高。PPP數據在支出分類結構上出現(xiàn)明顯的不協(xié)調和不一致。從經濟現(xiàn)象來判斷,我國生產要素成本特別是勞動力成本比較低,以勞動力密集型產業(yè)為主的居民消費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偏低,其貨幣購買力應該相對較強;而以知識密集型產業(yè)為主的機械設備和建筑品價格較高,在固定資本形成上貨幣購買力應該相對較弱些。世界銀行推算的中國三大支出分類PPP數據也基本反映了這一趨勢,固定資本形成總額的PPP值最高,為1美元等于3.7元人民幣;其次是居民消費支出項目的PPP值,為3.46;政府公共消費支出項目的PPP值最低,為1.53。問題在于,由于世界銀行推算全國平均價格水平所依據的樣本資料代表性不足、基礎資料不夠充分以及ICP理論方法本身不完善、實際操作中估算誤差較大等原因,造成政府公共消費支出項目的PPP值偏低,高估了其實際支出規(guī)模和比例;固定資本形成中建筑項目PPP值也有一定程度的偏低;而居民消費項目的PPP數據結果存在爭議。此外,從區(qū)域結果到全球結果的連接方法尚不完善,也增大了中國PPP數據的估算誤差,加劇了數據結構的不合理程度。

  從居民消費支出的分類數據看,PPP數據不匹配的問題更加明顯。按PPP測算,我國居民用于醫(yī)療、教育支出的比重不僅遠遠高于食品消費支出比重,而且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這一結果嚴重扭曲了我國居民消費支出結構的實際情況,說明PPP數據存在一定的不真實性,醫(yī)療衛(wèi)生和教育服務的PPP值被低估,而居民用于醫(yī)療衛(wèi)生和服務的支出比重被高估。

  世界銀行推算的中國PPP數據不協(xié)調、結構不合理的原因主要有:

  1、用于政府消費支出比較的平均雇員報酬偏低,導致該項目的PPP值偏低。世界銀行在推算過程中,認為到中國11城市政府雇員報酬要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采用中國統(tǒng)計年鑒上公布的相關行業(yè)勞動報酬資料來推算PPP。由于我國統(tǒng)計年鑒上的數據口徑范圍與ICP要求不一致,如交通補貼、就餐補貼、醫(yī)療補貼等非工資性收入沒有完全包括進來,而且全國相關行業(yè)的勞動工資也不代表政府機關工作人員的實際工資水平。因此,工資水平明顯偏低,相應低估了中國政府消費支出項目的PPP值。

  從全球看,主要發(fā)達國家基于PPP的支出結構和基于本幣的支出結構大體相同;而發(fā)展中國家則明顯不同,特別是基于PPP的政府公共消費支出比重大大高于基于本幣的比重。PPP數據在GDP支出項目上不協(xié)調、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在發(fā)展中國家中普遍存在。盡管亞洲開發(fā)銀行試圖通過數學函數進行調整,但問題仍未真正解決。

  2、我國建筑品價格偏低,未能準確反映我國建筑項目實際價格水平,造成固定資本形成項目的PPP值偏低。我國固定資本成本總額中建筑項目支出占GDP比重近29%,其價格水平高低對于GDP總的PPP影響很大。各國氣候環(huán)境、居住習慣和生活習俗等差別較大,建筑工程標準、質量要求也各不相同,對可比的建筑品價格調查難度相當大。在全球ICP活動中規(guī)定發(fā)展中國家采用建筑工程組成項目比較法(BOCC),調查34種以小時勞動工資、建筑材料價格和設備租賃服務費及相應的權數資料。這實際上要求各國在調查時以其代表性為主,而忽略可比性,從而造成中國建筑品價格和PPP值偏低。機械設備是按照全球統(tǒng)一技術型號、品牌和規(guī)格,來調查價格資料,其可比性較強,PPP值相對較高。

  3、由于世界銀行是以11個城市資料為基礎推算全國居民消費品價格,從引發(fā)了居民消費支出項目價格水平和PPP值可能被高估、而居民實際消費支出被低估的質疑。11個調查城市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qū),從地區(qū)和城鄉(xiāng)價格差異來說,東部地區(qū)價格要高于中、西部地區(qū),城市價格要高于農村。表面上,由于調查樣本分布的不合理,沒有充分考慮地區(qū)價格差異,也沒有包括農村市場價格,世界銀行推算的全國價格不完全反映中國的實際情況。但事實上,居民消費項目的規(guī)格品調查目錄是與亞太其他參加國家和地區(qū)一起討論制定的,相互之間既要可比,又要有代表性。因此,在國內價格調查時,使用統(tǒng)一的規(guī)格品目錄。在交通運輸和資訊高度發(fā)達、地區(qū)間市場充分開放和充分競爭的今天,相同規(guī)格型號、品牌的商品價格在全國的差價不會太大。即使有地區(qū)差價,世界銀行通過加權推算全國平均價格,也基本考慮了地區(qū)差價因素。至于農村價格問題,在實際調查中,ICP規(guī)格品目錄中許多商品和服務項目在農村市場根本就無法找到。理論上,如果考慮交通運輸和銷售規(guī)模等成本因素,相同規(guī)格的商品在農村的價格可能要高于城市。我們認為,世界銀行測算的中國居民消費支出項目PPP值為1美元等于3.46元人民幣,價格水平在亞太地區(qū)處于中等地區(qū),基本反映了實際情況。英國《經濟學家》測算的2005年大漢堡指數為1美元等于3.42元人民幣。應該說,兩者之間的近似性不是純屬巧合,而是有著某種必然的聯(lián)系。

  4、從區(qū)域到全球的PPP結果連接的方法問題,導致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亞太地區(qū)價格水平被低估的可能。數據顯示,分別基于美元PPP和基于港元PPP的我國居民消費、政府消費和固定資本形成三者之間比例關系是不一致的。這說明最終以美元表示的我國PPP結果受香港價格水平和支出結構的影響很大。盡管世界銀行在區(qū)域結果連接過程中遵循固定性的原則,在區(qū)域PPP和GDP比較結果與全球的結果之間保持一致,但在結構上卻表現(xiàn)出明顯的不一致。

  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區(qū)域間比較的規(guī)格品目錄的代表性和可比性要比區(qū)域內的比較更難以協(xié)調、一致。中國香港作為環(huán)形比較的主要基準地區(qū),由于主要采集代表亞太地區(qū)的規(guī)格品價格數據,價格水平明顯偏低,從而整體拉低了包括中國在內的亞太地區(qū)價格水平,高估了亞太地區(qū)的實際人均GDP。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顯示,按PPP測算,亞太地區(qū)有4個國家和地區(qū)(即文萊、新加坡、中國澳門和中國香港)人均GDP躋身世界前10位,提升幅度很大。它們的PPP與匯率之比分別為54%、65%、66%和73%。理論上,新加坡和中國香港作為高度開放、市場經濟高度發(fā)達的地區(qū),實行完全自由的貿易制度,與其他發(fā)達國家一樣,本地平均價格水平與國際價格水平應該基本一致,PPP與匯率的偏差應該較小。在全球六個區(qū)域中,亞太地區(qū)價格水平最低,甚至低于非洲地區(qū)。而亞太地區(qū)人均GDP卻相當于非洲地區(qū)的1.6倍。

  二是中國大陸與中國香港在各個支出項目PPP結構上的不一致,進一步扭曲了中國大陸支出結構的不合理狀況。香港地區(qū)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居民消費支出項目PPP值最高,為6.39港元/美元,其次是固定資本形成項目的PPP值,為5.1;由于工資水平相對較高,政府公共消費支出項目的PPP值相對較低,為3.45。以香港為基準連接到全球比較之后,中國大陸政府消費支出項目的PPP值進一步被低估了,而政府實際支出規(guī)模和比例被進一步高估了。表現(xiàn)出中國大陸政府公共消費支出比例因基準貨幣的不同而不同,按本幣計算為9.6%,按港元PPP轉換后為12.9%,按美元PPP轉換后升至19.8%。

  綜上所述,世界銀行在推算的中國PPP結果中暴露的數據質量問題除了基礎數據不充分、推算依據不足以外,其深層次原因是ICP項目在實際操作中難度大,國家間商品和服務的代表性和可比性難以協(xié)調一致,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房租、政府消費等非市場服務以及建筑項目等不可貿易品的國際不可比以及比較方法不完善,各國統(tǒng)計能力差異,國民核算統(tǒng)計口徑范圍不可比等諸多因素造成的,導致PPP數據不協(xié)調、結構不合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發(fā)展中國家貨幣購買力和實際經濟規(guī)模,扭曲了支出結構的比例關系。這是所有發(fā)展中國家在ICP項目比較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因此,世界銀行根據中國11個城市資料和其他資料推算的全國PPP數據,只是一項探索性和試驗性的研究成果,仍存在著較大的數據質量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銀行公布其推算的中國PPP數據,可能會造成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發(fā)展狀況的新認識和新判斷,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相關政策調整和決策取向。因此,在引用世界銀行推算的中國PPP數據時,必須特別關注數據質量問題,避免因數據誤用而誤導政策或決策。世界銀行在2005年ICP項目初步報告中也特別強調,由于數據結果存在不確定的統(tǒng)計誤差,PPP數據不宜用來進行GDP和人均GDP前后精確位次排序,也不宜作GDP支出分類結構分析。PPP不僅反映國家間可貿易品的價格比例關系,也包括不可貿易品的價格比例關系,它不能用作評價匯率高估或低估的標準。此外,PPP反映全國平均價格水平,未能反映貧困人口的支出模式和價格水平,也不能用來直接測算1天1美元標準的國際貧困率。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老A